Tag: 最後晚餐

我的評論

最後晚餐 話劇 個人感受

簡介: http://www.hkrep.com/events/chi-2014-m8/ 昨天去了藝術中心看香港話劇團再度重演的”最後晚餐”,一套講述母子之間的晚餐,描述了雙方的關係和家庭現況,帶出社會的悲歌,人生的決策,生與死之討論,荒誕卻接近現實,粗俗卻細膩,簡單卻暗藏玄機。 故事顧名思義是最後的晚餐,一頓母子兩人的晚餐,簡單平凡食餐飯,說說女朋友和近況,對白的內容很現實,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。雖然我沒有劇中的主角般慘,進入保良局,經歷過坎坷的人生,但我反思的什麼是家庭,反思自身的生存意義。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故事,雖然這個是編劇參照朋友的背景而聯想的故事,但這世界上無奇不有,愈荒謬卻往往現實中總會發生,像弒雙親碎屍案。不過這樣荒唐的事令這個話劇變得更真實,令人反思,不過最後劇中主角有沒有殺死憎恨已久的父親呢?讓人充滿聯想,只好概嘆今時今日的社會和世代,是把人拉遠了抑或拉近了? 話劇只有一個佈景,一個陳舊的唐樓,給人一種舊式香港的感覺,像我們小時候的報置。而角色就有三個,男主角兒子,媽媽和爸爸(最後才出現),人物少卻精,一個家庭就是這樣組成。我最欣賞是母子的對話,簡簡單單一餐飯就可以看透兩個人的出身和性格,明白兩個人苦況和難處,實在令人佩服。 正如座談會中,導演和編劇說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解讀,好與壞,內心感受都是主觀個人,沒有對錯,所以我也來發表自己的意見。其實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錢,如果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,不必為生活而煩惱,有錢的話,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,沒有煩惱,也不會因此而出現爭吵。 其次是家,一個溫馨的家是怎樣的?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想自己的家,而我自小就在想生存的意義,也記不起兒時怎過了。雖然爸爸和媽媽從來都對我很好,供書教學,到大學畢業了,走著一條比正常更正常的路。對於他們來說,我根本不應有什麼可求,因為我已經得到了物質上照顧,他們都盡了自己的本份。但我是一個感性的人,偏向著重情感上的人,渴求的是內心的富足。所以小時候總是不開心,因為從沒有人關心,經常哭,哭到有粒墨。 小時候,我總是想為什麼我沒有選擇出不出世的權利,從來不知道為啥生存,對於生死早於小時候豁出去了,生生死死已經不太重要了。但我訂下了不會自殺的條件,正如我口中常說,我的人生就是等待死亡,有幾次頭很痛,我在想會否今天結束,完結了嗎? 在我眼中,家給人的感覺是錢,由細到大就是為了錢而爭吵,所以從不敢多花一分錢,從不敢道出自己想要的東西,因為我不富有,根本談不上選擇的權利,所以一直抱著生存為最基本原則。看到別人有機會去旅行,去看電影去唱K,去學各樣東西,而自己背著補了很多次的袋去旅行(很害怕別人留意到),看著別人穿著籃球鞋而自己卻沒有一對打波的鞋,而我總是悄悄地哭泣和沒有發聲。一生中我實在有很多很多的話沒有說出來,默默一個人承擔著,我從不希望成為別人的負擔,同時不想別人知道我是不一樣。因為我在乎其他人怎想,我不想成為與別不同,所以現在有人說我童年沒童真,因為我從沒有撒嬌的機會。我活在起跑線後很多的地方起跑,我沒有權力去選擇,沒有機會去嘗試,那時候我只能強顏歡笑著,內心泣著。即使有人話機會是自己爭取的,唔講出黎其他人怎知道,而我就是這樣人,寧願傷害自己卻不願別人因自己而不快樂。假如當初說出來,媽媽肯定難受,不能給我們想要的東西,爸爸就會認為那些是不必要,人最緊要就是讀書,讀到大學是必需的。我錯過很多很多東西,而童真彷彿離我很遠了。 正因為這樣,我不喜歡說話,害怕表達自己,說出來解決不了什麼,倒不如不說吧。雖然這樣說自己很物質化,但每當放工走過球場,看到那些小朋友學踢足球,我十分羨慕。有時候爸媽經常說我不做運動,我也不想多說了。人大了,一切都可能太遲了。正因為這樣,我不喜歡依照他們的意思,現在出來工作了,買了對跑鞋,我有選擇去跑不跑的權利,而不是繼續跟著他們的鼻子走。物質上的確是多餘,興趣其實也有點多餘,有人說男人一定喜歡睇波打機,但我不喜歡,因為沒有培養的空間和機會,所以我是小眾的怪人了。 每次看到電視”愛回家”實在太理想了,那個是一個正常的家嗎? 我每天回到家,每個人都是各有各的,沒有談話的空間。即使開了話題,卻總是沒有好下場,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,所以不如不說了。 哈哈,我不應怪責其他人,所以我學會自娛,不停鼓勵自己笑,開開心心地活下去。我學會爭取機會,不然不會一個人去東亞運做義工,去申請CPP,去玩yahoo個比賽,一個人去旅行,努力呀! 回到最後晚餐,結局爸爸回來了,喝完啤酒就完了。 我希望的結局是爸爸良心發現,明白一個真正的家是怎樣,媽媽和主角一家人一起去解決問題,而不是把問題繼續嚴重下去,最後那個只成為當天最後的晚餐(QQ我們昨晚吃了三餐晚餐,哈哈),明天後天還有更多開開心心的晚餐。 理想和現實,紙上談兵,期待這個星期再次帶爸媽去泰國自由行 ! (還有許多行程沒安排)